- 登录
三眼花翎 一份至高无上的荣宠 华夏文明数千年,关于“三”的人文典故比比皆是、不胜枚举: 【孟母三迁】 择人择地、不罢不休;使人恍然顿悟、受益良多! 【三顾茅庐】 礼贤下士、至真至诚;教人知难而进、坚持不懈! 【岁寒三友】傲骨迎风、挺霜而立;让人肃然起敬、奉若神明! 【三山五岳】 巍峨雄浑、气势磅礴;令人心驰神往、仰之弥高! 然而,能够承载至高荣誉和地位,彰显身份与尊崇的,却只有三眼花翎! 花翎是清朝贵族的冠饰,清朝顶戴的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,用于安插翎枝,翎枝有花翎和蓝翎之分,其中花翎指的是带有“目晕”的孔雀翎,所谓的“目晕”就是影视剧中经常说到的“眼”,有单眼、双眼和三眼之分,三眼最为尊贵。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、昭品秩的标志,非一般所能戴用;六品以下的或侍卫以及建有军功的低级只能享戴蓝翎,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,又称为“染蓝翎”,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,无眼。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、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、参领等高级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,但是这些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、正黄旗、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。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、和硕额附(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),有资格享戴双眼花翎。 三眼花翎是花翎中级别最高的,清初规定亲王、郡王、贝勒等一律不准佩戴花翎,皇室成员中只有贝子和固伦额附有资格戴三眼花翎,到了乾隆时期,花翎不仅皇家宗室可戴,有显赫军功的也可以佩戴。 花翎在清朝象征着高贵,是一种追求,据记载清初在****之战中水师提督施琅立有大功,被封为靖海侯,但是施琅力辞爵位,请求赐戴花翎。但由于其旗籍仅为汉军镶黄旗,按规定无权佩戴花翎,遂在当时遭到了一众王公贵族的反对,但康熙皇帝念其有功,还是破例赐予单眼花翎,而且也令施琅毋辞侯爵。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,在整个清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,被赐三眼花翎的只有七人,他们是傅恒、福康安、和琳、长龄、禧恩、李鸿章、徐桐七人,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,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。
三眼花翎 、双眼花翎、单眼花翎三个商标非常适合做高中低端系列白酒产品,中华文明五千年,优秀文化传承生生不息,但文化传承要有载体,三个花翎深厚的文化内涵恰好与中华酒文化不期而遇,一定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。在市场上有天之蓝、海之蓝、梦之蓝,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白酒品牌,让消费者耳熟能详、欲罢不能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三眼花翎、双眼花翎和单眼花翎一旦投入使用,必定是让其他系列标的白酒品牌黯然失色,百亿甚至千亿的市场份额在向我们召唤!